他们不是在抗议某项具体政策,而是在抗议一个被制造出来的敌人。这种情绪并非偶然。韩国舆论界一直存在对中国的复杂心理。一方面离不开中国市场,另一方面又在意识形态上倾向西方。这种矛盾情绪,在某些媒体的渲染下,极容易被引爆。
再往深处看,这次游行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美国。在集会画面中,星条旗出现的频率甚至比韩国国旗还高。组织者不加掩饰地表示,我们要让美国知道,我们站在他们一边。这句话的信息量太大,显然不只是表达立场那么简单。
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博弈越来越激烈,韩国作为其关键支点,不得不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。而每当这根平衡木晃动,舆论往往就成了最先被操控的部分。从萨德事件到禁韩令,每一次风波背后都少不了舆论战的影子。遗憾的是,普通百姓往往最容易被情绪带节奏,却最难获得真实信息。
中国对韩国的态度其实很明确:合作是主调,冲突没必要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韩贸易总额仍维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,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。不管情绪如何,现实总得面对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基于互利的关系,在某些被引导的情绪面前,变得脆弱。
而这种情绪一旦演变为群体行为,后果往往是不可控的。前几天首尔地铁站附近,几名游客因为说了几句中文就被恶意推搡报警。警察虽然介入处理,但社会气氛已经发生变化。一些旅行社开始接到退团请求,几家中国企业也收到了匿名信件。理性空间正在被挤压。
这就是问题的关键:情绪是可以被操控的,而操控者却永远不承担责任。当一部分人为了收视率、点击量,把复杂的国家关系简化为敌我对立,那些真正愿意合作的声音就会被埋没。
有人说,韩国人就是爱面子。其实这不准确,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身份焦虑。在中美夹缝中,他们既想紧靠西方,又不愿放弃东方市场。但这种不愿面对的矛盾,最终就表现为对邻国的不信任,甚至敌意。
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风气一旦蔓延,将对中韩未来产生长期负面影响。年轻一代如果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,对中国的认知将严重偏颇。到那时,哪怕有再多经济合作,也难以修复彼此的信任。
但更不能因此退缩。中国不必也不该在这种情绪裹挟下做出过激回应,事实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反击。韩国人有没有被误导,时间会给出答案。我们的立场不需要用喊话来表态,而要用事实说话。
冷静、不退让、有底气。这才是一个负责任国家该有的样子。而面对那些正在被牵着走的人们,也许更值得一问:你们真的知道自己在抗议什么吗?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